国内发展历程
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,从前苏联进口了少量U形钢板桩产品,并在武汉长江大桥应用。同年,由勘测设计院设计,工程局施工的我国在黄河上自主设计和施工的座黄河桥——兰新线河口黄河大桥正桥2#~7#墩原设计为钢板桩围堰沉井基础,根据地质条件,2#、3#和7#墩由于基础埋置深度较浅(但在1964年的多次探测中,发现2#、3#墩基岩冲刷严重,其中2#墩基底前端已部分掏空,3#基础前端嵌入岩层仅有90cm左右,后通过钢板桩围堰内抽水,在直径19m范围内的河床上铺设混凝土防护进行加固处理),改为钢板桩围堰明挖施工,在技术人员和工人技术革新下,工地创制转盘打桩架,解决了打圆形钢板桩围堰的困难。
1955年建成的兰新线河口黄河大桥
60年代初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时,在基岩好而覆盖层较厚的墩位处,8#、9#墩选用了钢板桩围堰管柱基础。其中8#墩围堰直径21.82m,由172块0.4m宽,36m长的钢板桩组成。围笼为型钢组拼成的圆形桁架,8#墩围笼高16m,9#墩围笼高20m。采用插桩时,在前面钢板桩边悬挂锤球,测出其倾斜度,并规定不超过0.3%,且任何情况不得超过1%。为了防止后合拢口有足够的间隙,在钢板桩合拢前,将后的5~10组钢板桩先插入锁口挂着,桩尖不落到河床上,通过千斤顶或复式滑车组调整上下口的间距。合拢完毕后,用复打汽锤将全部板桩打入规定的标高。
在60年代末修建大桥时,12#墩水深8~9m,河床覆盖层为厚约1m沙夹卵石,基岩强度120~130MPa,由于当时经济条件,无大型起吊设备。经过现场人员的集体智慧,采用8个中-60型浮鲸(也叫KC-3型浮箱,是1954年在苏联制造成功,为滿足我国武汉长江大桥工程的需要,从苏联引进的。由沈阳桥梁工厂在苏联波良可夫的指导和帮助下,经过了10个月的艰苦努力研制成功)拼成方形平台作为钢围堰的围笼和内支撑。另外在此平台上用杆件分步拼装30m高的塔架作为起重吊机。浮鲸下水后顺水流方向设置了8根钢丝绳拉缆进行定位,为了增加浮鲸的稳定性,在浮鲸方框内部四角处又设置了4根300×300mm的定位桩。
钢板桩优点
1. 高质量(高强度,轻型,隔水性良好)
2. 施工简单,工期缩短
3. 耐久性良好,寿命20—50年
4. 建设费用便宜
5. 互换性良好,可重复使用3—5次
6. 施工具有显著的环保效果,大量减少了取土量和混凝土的 使用量,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
7. 救灾抢险的时效性较强,如防洪、塌方、塌陷、流沙。
打桩方法的选择
钢板桩打入法一般分为单独打入法、双层围檩插桩法和分段复打法。 钢板桩单独打入法适用于桩长小于10m,且工程要求不高的钢板桩支撑施工。
双层围檩插桩法是在桩的轴线两侧先安装双层围檩(一定高度的钢制栅栏)支架后,将钢板桩依次锁口咬合全部插入双层围檩间。